當千圖遇上在地味想像力
設計人書籤裡少不了千圖,搜海報、菜單、PPT都找得到靈感。但模板多偏大陸市場,語氣與配色放到台港星總覺得不對味,於是我把素材丟給AI試著調成本地風格。 我第一次替茶餐廳做海報時,用的是標準紅黃配色,上面寫著“熱烈開張”。老闆看了一眼,淡淡地說:“我們這裡講‘歡迎嚟坐’。”那句話像雷一樣劈下來,我立刻把檔案改名為“在地化工程”,從此走上一條AI混搭之路。
為什麼要二次創作
千圖更新快、分類細,端午、聖誕、開學都準備好;缺點是熱門模板撞款率高,還常出現“热烈开业”這種用語。客戶一句“能不能改成茶餐廳口吻”,就宣告Photoshop擦字的惡夢,得靠更快的工具。 有次活動需要同時推出港式、台式、星馬版海報,我若照常手動修改,怕是要熬成夜猫子。於是我把用词清单丢进出片APP,让AI协助替换“欢迎光临”为“欢迎光顾”,顺便把背景的牡丹换成霓虹灯管。速度快到客户怀疑我暗地里有十位实习生。
出片APP的風格重混
把素材導入出片APP,AI會辨識主視覺、文字區塊與配色。輸入“繁體中文”“夜市霓虹”“台式中秋”等指令,它秒生成多個版本,甚至自動換插圖。紅底大字很快變成港式霓虹招牌,不必層層重畫。 我還會請AI生成“文化細節小提醒”,例如在台版加入香腸攤或鹽水雞插圖,在港版換上奶茶與絲襪,星馬版則加上冰奶茶拉茶的動作。這些元素一出現,客戶馬上點頭:“就是這味!”圖像講文化,比簡報上寫十行備註還有力。
三步打造在地版
先備份原稿並輸出關鍵圖層;再上傳出片APP,設定目標受眾、語氣、場景,例如“香港茶餐廳早餐”或“台中市集週末”;最後挑選AI結果,微調字句與Logo後輸出PSD或PNG。流程像調雞尾酒,比例對就成功。 為了確保字詞貼地,我會在第三步加上“語感審核”:把草稿發給同事或友人請他們圈出怪怪的詞。出片APP生成的文字雖然準確,但有時還會冒出“慶祝五一”的梗,我們就用AI推薦字詞快速替換,順便在圖裡註記“此處保留在地俚語”。
多語系社群一次搞定
品牌若同時經營台、港、星粉絲團,以往要做三份圖。現在可用AI一次生成繁體、簡體、英文版本,只需人工檢查關鍵字。出片APP也能快速換配色,讓各市場擁有專屬風味又不離品牌主視覺。 我們還建立“節慶特調清單”:端午台版出現肉粽,港版換成鹹蛋,星馬版則搭配娘惹糕。AI會提醒我“星馬偏愛粉綠色,你要不要改一下主色調?”這種貼心程度讓人感覺像多了一位文化顧问。
團隊協作的節奏
把流程寫成SOP後,新人照著“挑稿—輸入語氣—確認輸出”即可完成。設計主管能在出片APP留下備註,如“港版保留奶茶圖”“星馬版加入雙語折扣”,協作不再靠口頭傳話,風格設定還能存檔重用。 我們還準備了“翻車案例圖庫”,把曾經出現的尷尬翻譯拍照存證,像是把“港式奶茶”誤寫成“港式奶油茶”。每次新人笑完後,就會乖乖遵循SOP。AI生成的備註能加上紅色警示框,提醒“這句千萬別改”、“這裡要用廣東話”,看了就不敢亂動。
在地行銷的延伸玩法
AI生成的素材不必只停留在線上。把海報換成貼紙、映射成霓虹招牌,再搭配線下活動,就能形成一條完整的體驗路線。曾有飲料店把AI改造的插圖印在杯套上,客人一看到熟悉的方言,就忍不住拍照打卡。出片APP還能模擬裝置藝術擺放效果,讓街口的燈箱也充滿地方故事。 若品牌要做跨區巡迴,可以把所有版本整理成“文化手冊”,每一頁寫上用詞差異與禁忌。這本手冊後來變成我們團隊的護身符,無論去哪個城市都能快速找到對話的切入口。設計不再只是把圖做好看,而是讓人感受到“你是懂這裡的”。
結語:模板只是起點
善用出片APP與千 圖,就能把模板味改成本地味。素材庫提供速度,AI提供翻新力,你只需決定最後的口感。下次客戶問“這圖從哪來”,就笑答:千圖給骨架,AI寫完我們的故事。 當在地版作品越做越多,我發現自己開始像文化觀察員。夜市、茶餐廳、巴刹的聲音都能被我搬進海報裡,AI則像混音師,幫我調節音量。下一次下載模板時,別急著嫌俗氣,先想想它可以變成哪一種地方口味,說不定就能端出一份驚喜拼盤。